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北京市有很多优质资源,比如科技馆、文化馆、历史博物馆、动物园、植物园,我觉得这些资源可以利用起来,丰富同学们下午三点半之后的生活。”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市两会上,李永乐委员的提案,为解决“三点半”难题提供了一个好思路。
所谓“三点半”难题,是指孩子放学与家长下班存在“时间差”。特别是对于一些下班晚、通勤远又无人帮衬的双职工家庭来说,准点接回孩子、安排课后时间,确实是每个工作日都要面对的现实困扰。在“双减”政策实施后,大量不规范的辅导班、托管班销声匿迹,而大多学校的“课后延时服务”还没有跟上趟,“孩子去哪儿”的矛盾仍然突出。着眼于此,这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又身兼科普“网红”身份的委员,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打开思路想办法,颇有建设性。
同时,这一思路也饱含双赢智慧。若真能落地实现,不失为各大科学文化场馆的一条突围之路。这些年来,各类场馆都在主动求变,有的开放夜场,为城市点亮文化灯盏;有的发力文创,以萌态可掬或高雅精致出圈;还有的推出精品专题展,吸引公众争相“打卡”文化地标。但着眼现实,北京科普教育基地数量虽多,却有些“冷热不均”,家长常带孩子去的多是大型的科技馆、天文馆,一些中小型科学文化场馆哪怕周末也少有人问津。从这个角度看,为“三点半”提供另一种打开方式,又何尝不是科学文化场馆亲近公众的捷径?期待在中小学校与科学文化场馆的跨界联动中,碰撞出精彩火花。
“思路一变天地宽”。破解“三点半”难题,学校与家庭能够调动的资源有限,如若只局限于此破题求解,那么能探的路子少不说,相关各方也会承压较大。可如果将目光放到社区乃至社会,就大不一样了。在美国,课后教育服务被作为一项社会福利事业,形成了“教育部门为主导、社区为载体、家长配合”的模式;日本的“放学后儿童计划”,遵循“国家主导、都道府县推进、市町村主体、学校与教师配合、家长参与、社会支持”的原则。养育孩子从来就不只是家事,也是整个社会、整个国家的大事,唯有更多方面动起来,共同参与、各自分担,才能寻找到最优解。
今天的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。在丰富充实的“三点半后”生活里,那些鲜活的知识、切身的体验,终将积淀为深厚沃土,帮助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拔节生长。(胡宇齐)